查看原文
其他

徐金荣:50多年的打船手艺成了非遗项目,他却担心后继无人

2016-12-16 美丽西湖

·


打鱼用的打网船、

专门运货的摇船,

还有载客的漕舫……

骆家庄70岁的老手艺人徐金荣,

手工打了50多年的船。



船匠徐金荣


“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船,多的人家还有三四条船。上学、买东西、迎亲、运货,都离不开船。”徐金荣从小生长在西溪湿地东部的骆家庄,在他看来没有船就没有骆家庄。


而今骆家庄已经没多少船了,手工做船人更是少之又少,徐金荣是其中仅剩的四位老人之一。



昔日风光  西湖里有他做的船



“16岁辍学就拜了师傅学这门手艺,一直干到了现在。”


徐师傅说,年轻时候,他每年随便能做百来条船,做了50多年,具体多少艘,他自己也数不清了。



他做的船里,最为人们知晓的是龙舟,它是摇船当中的一种,一般同时可坐16个人,正好一个队。西湖、西溪湿地、运河都有徐师傅做过的船,骆家庄端午用的龙舟都是他做的。


今年,徐师傅的“西溪漕舫”制作技艺申报成功杭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目前,骆家庄正对其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。



50载坚守  荒野住半月寻找木头



50多年的打船经历,令徐师傅唏嘘不已:“打船是一个苦行当,一定要耐得住寂寞。”


几年前,徐师傅要帮村里做船,必须找直径在16到20厘米的杉木,在骆家庄找了好久都没有合适的木头。




于是他去了桐庐,跑去深山里转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,辗转又跑去了临安,天目山的深处寻觅了几日,全是松木,下水后很容易收缩导致漏水,不是很理想。他一不做二不休,找了个车就一路向西几百公里,跑去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知是哪里的山里面。




为了等到合适的木头,徐师傅准备了一些干粮,找了个破房子,在荒无人烟的山里住下了,这一住就是大半个月。


“太潮和太干都是不行的,最好是要自然风干了一年的木头。”徐师傅往往是等一整天,看过好几车木头,才挑出几根能用的。


他说:“好的木头才能做出好的船来,这样的一条船,只要做好保养,可以用两三代人。”



又一艘木船快完工了


后继无人 考虑将手工造船引入课堂



“我最小的师弟现在也快60岁了,他还算是比较年轻的。”徐师傅的同门里,最后一个拜师入门的也快到退休年龄了。


徐师傅有阵子身体不适,突然意识到得找人继承这门老手艺的事。“老祖宗这么好的手艺,总是需要留下去的吧,不然太可惜了。”




可是,几年过去了,徐师傅也没找到合适的徒弟。


为了传承这门技艺,从去年暑假开始,骆家庄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,讲解骆家庄的“船文化”,并且以绘画、泥塑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对船的兴趣。


骆家庄还考虑将手工造船引入课堂,让孩子们从基础的木工学起,在一锤一锯之间,体会骆家庄人的薪火相传。



“工匠精神”是一种情怀、一种执着、一份坚守、一份责任。正是这50多年的坚守徐师傅把打船这门手艺拿捏得如此游刃有余。


在这个暖冬的午后,看完他的故事,你又有何感悟?欢迎留言评论哦!





往 期 [ 匠人精神 ] 特 辑

1、孙鸿权:一生只做一件事 西湖的山水间处处是他的作品

2、潘德炉:一辈子没改过行,只做了卫星海洋遥感一件事

3、唐红英:这辈子只做裁缝,用“西子女工”体现东方女性之美

4、汪海清: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,可他却坚持做戏具半个多世纪,从未想过放弃!

5、黄小建:饾版拱花铸匠心 ,演绎一段纸上传奇

6、邵未生:83岁的巧手师傅,是东穆坞文化礼堂的“总设计师”





来源 | 文新街道 西湖报

编辑 | 雨霞




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往期内容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